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有雅长林场简介
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有雅长林场,始建于1954年8月,地处桂西北部,林场场内国有林区地跨百色市乐业、田林两县5个乡镇,西北面隔南盘江、红水河与贵州省相望,对外租地造林地点涉及百色市各县区及云南省富宁县,是集资源保护、森林培育、林木采伐、加工利用、多种经营为一体的大型国有林场,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直属林业事业单位中面积最大的公益型国有林场,场内林区是国家重点水电工程龙滩水电站和珠江流域主要的水源涵养林,生态地位突出,被誉为中国兰花之乡、珠江生命之源、云贵高原东南麓的绿色明珠。
林场现有资产总值达33.2亿元,总面积129.97万亩(其中林场本部国有林地72.97万亩,对外租地造林5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0%,森林蓄积量658万m³,2020年单位面积出材10.75m³/亩,场内生态公益林面积达46.85万亩。

林场下设10个机关内设机构,6个二层管理单位,7个营林分场、6个场外造林基地,拥有广西春天木业有限责任公司、云南大山木业有限责任公司、广西春天房地产有限责任公司以及广西雅兰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现有干部职工近900人,有各类工程管理技术人员206人,其中高级职称的13人、中级职称81人,初级职称118人。
近年来,林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生态建设为主线,按照“全力以赴做大做强做优一产,重组提升做实二产,稳步扎实有序推进三产”的工作思路,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林场高质量发展,先后获得“全国生态建设突出集体”“自治区文明单位”和“广西森林单位园区”“2019年自治区直属国有林场科学发展考核进步单位”“2020年自治区直属国有林场科学发展考核优秀单位”等荣誉。
聚焦一产主业,狠抓森林经营提质增效,夯实发展基础。
实施精准质量提升工程,最终实现增产增效的目标。场外积极推进高质量商品林“双千”基地建设工作,制定雅长林场场外造林“扩规模 提质效”实施计划,有计划地扩张场外林地规模;同时根据不同的出材等级和小班因子,采取将桉树造林施肥年限延长至4年、适当延长采伐期至7年等措施,与广西林科院合作,在百色市打造商品林增产增效的“双增”示范基地,进一步研究合理种植密度等技术课题,充分挖掘林地增产潜力,创新管护模式,全面推行招标利润分成营林管护承包模式。通过该承包管护模式,更好地落实管理责任,充分调动承包管护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了承包者与造林基地经理部的相互监督,最大限度地降低营林成本,提升营林质效。
场内以近自然森林经营管理方式为主,培育香合欢、清香木、榉木、黄莲木等高价值珍贵树种大径材,打造“万元树”。坚定不移地以生态保护为中心,走好可持续发展道路,在雅长林区内建设生态功能修复科技示范展示区以及雅长林业高价值生态经济树种科技展示带,构筑良好的生态功能屏障,做到藏富于山、藏富于林。
创新驱动,二产工业转型发展,谋求精细管理。
林场下属公司春天木业公司与广西国旭林业开发集团自2019年9月起合作进行技术改造升级,建成年产10万立方米自动化、智能化胶合板生产线,打造成全国领先、拥有核心技术、可持续发展的高端特色环保胶合板,项目新公司—国旭春天人造板公司已首板下线,2021年1月项目已竣工投产。
深挖潜力,三产发展活力释放。
近几年来,林场在大力培育资源的同时,也探索性地走出了一条发展林下经济的路子,先后建成有铁皮石斛、三叶青、天冬、板蓝根、灵芝等名贵中草药材示范基地。通过挖掘林下“金库”,调和了保护与发展的矛盾,生态建设与脱贫致富共创双赢,为构建和谐富裕林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四五”时期,林场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继续推动林场一产提速提质、二产优化升级、三产激发潜能和高质量发展,按林场提出的“1225”工作目标,即一实现两打造两创建五提升:“1实现”是实现场外再造一个新雅林,“2打造”是打造生态功能修复科技示范展示区和增产增效的“双增”商品林示范区,“2创建”是创建全国文明单位和全国民族团结示范单位,“5提升”就是经济综合实力大幅提升、资源总量大幅提升、桉林木单产大幅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大幅提升、干部队伍素质大幅提升,继续探索出切实增强造血功能的强场新路子。同时,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推行“12306”党建工作法,通过开展“培管党员先锋树 共创支部示范林”特色品牌活动、“支部+产业”等活动,广泛凝聚强场发展共识,广大党员干部积极投身林场发展实践,有效推动了党建与生产的良性互动,以高质量党建促进林场的高质量发展。为建设“壮美广西”增光添彩,为共圆复兴梦想奠定生态安全保障,为建设“更为富强、更为幸福、更为生态、更为有序、更为奋发、更为晴朗”的“六个雅林”,为努力实现林场富强、林区和谐、生态优良、职工幸福的“美丽雅林梦”不懈奋斗。